守定三條主線重機行業圖變“經濟轉型”
時間:2006-02-24 00:00:00
點擊量:
對重機行業來說,2005年也許可以用“發生很多奇跡”來形容,高速發展是不言而喻的,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經歷了高峰低谷不斷更迭的市場變化之后,業內企業更加成熟了。
雖然去年全年的統計數字還沒有出來,但是行業協會的專家預測,作為“十五”的最后一年,重機行業將達到歷史上的最高點。預計2005年全年產品產值可以突破2000億元,接近21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80億元。
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理事長汪建業表示,在“十一五”期間,國家的經濟增長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號召,將引導重型裝備的產品結構發生重大改變。因此,企業應該有緊迫感和危機感。
未來重機行業要優先發展的設備是:鋼鐵工業余熱利用設備;農產品廢料利用設備,如棉花稈、麥秸稈的壓制設備;大功率、高效的自動化煤機設備;水電配套設備。汪建業認為,只有跟上國家提出的發展節能和循環經濟的步伐,企業才能真正把握市場。
為此,資金、技術、市場是企業必須關注的三個落腳點。而記者發現,在2005年里,恰好有這樣的3個企業在這3個領域中有著獨樹一幟的代表性,他們的發展過程也見證了重機行業輝煌的歷程。
落點一:資金太重牽頭籌資3.5億打造新煤機
作為重機行業的一家上市公司,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本身就具有從資本市場融資的條件,而去年年末,新成立的太原重型機械集團煤機有限公司卻沒有從股市上“圈錢”。
據了解,該公司是由太重集團牽頭,劃轉太原礦山機器集團有限公司、山西煤礦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的產權,聯合大同煤礦集團等七家煤炭企業共同出資組建起來的。這七家煤礦集團每家出資5000萬元,共籌資3.5億元!
太重集團是機械行業的50強企業,其產品曾創造了218個中國和世界第一,比肩世界四大軋機制造巨頭,壟斷地位極其突出。這些年來,該公司在露天煤礦挖掘設備、煤炭氣化設備等煤機產品的市場份額中一直處于主導地位。
汪建業認為,太重抓住了發展機遇,因為2006年煤炭機械將是重機行業的發展重點。而過去中、小型的煤機企業比較多,大功率、高效的大型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煤礦對大型采煤機械、掘進機以及高自動化、智能化的無人開采裝備需求非常迫切。太重對煤機高端產品的研制和開發不但恰逢其時,而且將對我國建立大型煤礦集團起到推動作用。
眾所周知,山西是煤炭大省,該省的統計數字表明,山西煤炭機械設備及零部件的年需求可超過50億元。毋庸置疑,這塊蛋糕,太重將會分到一大塊。有了資金,太重便占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
新公司成立后,依托太重、太礦、山西煤機公司的技術優勢,太重力圖在“十一五”期間打造出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煤機成套裝備制造基地。
記者在股市行情上看到的情況證明了這一點。2005年12月24日后,太重的股價一路走高。難怪一位行業專家感慨地說:“也許就此一舉,太重將躍居行業老大了。”
落點二:技術注重研發一重堅持以技術促發展
提起一重就想起了民族工業,想起了老國企,想起了他的種種優勢與弊端,但無論外人如何評價,中國一重集團公司堅持自主創新,邁著堅實的步子走了過來,而且發展得不錯,以下的數字很能說明問題。
截至2005年11月30日,一重完成商品產值31.1億元,是年計劃的103.8%,從產值來講,一重已經提前一個月跨入了“十一五”。
按一重自己的發展目標來說,2005年是他鞏固成果,加速發展,構建新平臺的關鍵一年。這些成果不但包括已經完成的30億元產值,而且包括已簽訂的78億元訂貨合同,如此大的訂貨額有效地保證了一重今年的生產,為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集團一直致力于電站鑄鍛件新材料、新技術的開發,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電站鑄鍛件制造中心。目前,一重集團電站鑄鍛件產量年平均遞增20%,產品產量占國內的一半以上。同時,一重研制的加氫反應器、冷熱連軋機生產線等產品還填補了國內的空白。據了解,目前該產品到手合同一直簽到了2008年。
一重并沒有抓住成績不放,他已經為將來的發展盤算了。
2005年末,一重開始著手與意大利ARVEDI(阿維迪)公司合作生產“AST連鑄連軋薄板生產裝備”,該產品所使用的技術具有低能耗、投入成本低等特點,能滿足鋼鐵企業節能降耗的需求。而該裝備具有較強的柔性,便于用戶調整產品結構。
一重集團副總經理馬克表示,目前中低端鋼鐵產品過剩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但是高端的鋼鐵產品依然欠缺,一重引進該技術就是為了服務于高端,生產出用戶急需的產品。
應該說,長期致力于民族工業的發展,一重從寶鋼、武鋼建設之初就開始引進國外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如今在自主創新方面已經走在了行業前列。
至于現在一重還存在怎樣的發展障礙,馬克認為,相對于加大技術改造和生產高精尖設備的要求來說,一重集團的研發投入還是很不夠的,而且企業正面臨改制。“不斷向現代企業制度轉變是企業當務之急,這是一重在某些領域進行兼并重組的前提。”他說。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一個嶄新的一重,一個進入新領域并多元化的一重將出現在我們面前。
落點三:市場洞察先機中信重機謀求質的提升
從丹麥歸來,在北京短暫停留之后,總經理任沁新匆匆趕回洛陽的總部,因為那里有韓國最大鋼鐵企業的代表團在等著他。
近兩年,到中信重機集團參觀及洽談業務的國外代表團不計其數,而這與該集團實施的發展戰略伙伴的策略有密切關系。
無論企業有怎樣的想法與行為,最終都會反映在市場上,市場上的較量是真實的,也是殘酷的。
2005年1~11月,中信重機商品產值累計完成44.9億元,銷售收入完成38.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00.19%,翻一番的業績不是憑空得來的,該集團的領導者有著非同尋常的市場眼光。
談到市場,中信重機營銷總經理俞章法最有發言權。
中信重機長期以來以生產建材機械為主,建材設備的產量占到產品總量的三分之一,但是早在2004年,他們就看到建材設備市場即將走下坡路。俞章法說,在這個關鍵時刻,集團及時轉向,大大縮減建材機械的比例。這個縮減計劃在有策略有章法地進行著,最終形成了國內市場縮減,國外市場增加的格局。俞章法拿出具體的數據解釋道:“2004年和2005年的總量都是15億元,沒有變化。”但是,中信重機卻與美國的史密斯集團結成了戰略伙伴,由此開始進軍國際市場。
中信重機較早意識到,符合發展節約型經濟理念的余熱發電項目將成為未來的熱點,因此要提早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泥余熱發電設備。目前,該設備已經在國內4個項目中啟用,其中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水泥集團的余熱發電項目。據了解,烏蘭集團被列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樣板企業。
這就是中信重機的市場眼光,他抓住了重點、熱點,因而贏得了市場。
按照任沁新的想法,未來中信重機的市場要實現3個轉變。由國內向國內外并進轉變,從單純的主機向成套設備轉變,從建材機械一枝獨秀向多元化轉變。
中信重機在成績面前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穩步推行著自己的發展規劃。這體現在集團領導對管理的嚴格要求,大到公司正在施行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小到領導親自下車間抓亂扔煙頭的細節,無不表達了中信重機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
在與記者交談時,任沁新是溫和的,但同時他也非常冷靜。他充分認識到,中信重機公司還是一個包袱比較重、遺留問題多、困難比較大的企業。當前的市場政策、外部環境發生的變化很大,企業面臨嚴峻的挑戰。
他說,從長遠戰略考慮,我們并不追求規模的擴張,而是謀求在達到一定規模的條件下,實現企業長期穩定、高質量的經濟運行,因此,公司提出的“十一五”發展目標為總產值50億元。
到那時,50億元的數字對中信重機公司來說不僅是一個量的變化了,這個數字里蘊涵著他所發生的更深層的變化,包括創新理念在公司員工中的貫徹以及成為一個現代化企業的樣本。
這也正是行業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