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使“老國企”實現新崛起
時間:2006-03-09 00:00:00
點擊量:
5年前,洛陽中信重機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機)由于產品沒有競爭力在經營低谷中煎熬,拖欠職工工資達17個月。依靠自主創新,2005年,這個全國機械加工行業“國企老大”實現銷售收入42.6億元,是2001年的6倍,相當于一年再造一個新“中信重機”,從而徹底擺脫了困境,實現了新崛起。
??中信重機總經理任沁新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的特色就是技術創新,不斷進行技術創新!通過技術領先戰略逐漸實現技術引導市場、技術引領發展的目標”。整個“十五”期間,在技術創新的強力支撐下,中信重機平均每年實施不少于10個科研開發項目。
??中信重型機械公司是我國“一五”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是共和國的“長子”。經過50年的發展,成為目前我國最大的礦山機械制造,低速重載齒輪加工基地,是為礦山、冶金、電力、化工、建材、環保、國防等工業領域提供重大技術裝備和工程設計、成套服務的集團公司。但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這個躺在昔日“功勞簿”上的國企老大由于產品、技術陳舊,而逐漸顯得力不從心,步履蹣跚。
??“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主導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自身的優勢和特色,使企業走出低價競爭的怪圈,盡快擺脫困境。”面對新形勢,中信重機確定了新的發展理念,并開始了為期5年的臥薪嘗膽。
??第一步是向別人學。中信重機拜國內同行業先進企業為師,先把主導產品做好,在國內市場站住腳,解決吃飯的問題。緊接著是密切跟蹤國外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后對主導產品進行結構和功能的改進,形成國內領先優勢并不斷擴大產品應用范圍。最后,在前期積淀的基礎上,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創新,進行科研原理的探索,由制造單機發展到系列化直至成套供應,產品向大型化、特色化發展,從而使中信重機譜寫了依靠自主創新重新崛起的新篇章。
??安裝在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的北京譜儀主機械系統,是個重達650噸的龐然大物。為了研制該設備,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找到了國內重機行業幾家有實力的企業。當得知產品加工精度最終要由激光檢測時,幾大重機廠望而卻步了。最后,中信重機攬下了這個“瓷器活兒”,并一炮打響。由中科院院士擔綱組成的鑒定委員會認為:其整機性能和主要技術指標達到當代國際同類設備水平;去年6月,公司為武鋼集團配套制造的ф9.93m大齒圈,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齒圈,標志著公司在大齒圈鍛件加工領域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震動了世界同行。
??作為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大型設計制造企業,面對日益競爭激烈的國內外市場,中信重機遇到的知識產權問題也日益增多。如何依靠專利制度,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使其成為企業技術進步,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心?為此,公司每年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知識產權相關文件學習及專利申請文件撰寫等相關知識的培訓,出臺了《中信重型機械公司專利管理辦法》文件。公司2005年共申請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41項,開發新產品50多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在2005年國家對332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關于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效的綜合評估中,中信重機排名由2004年的71位躍升至34位,居行業第一。在“十五”的最后兩年,中信重機擺脫了長期的困境,兩年前進兩大步,生產總值翻了近兩番,實現了全體員工夢寐以求的崛起。
??目前,中信重機的提升機技術主導著國內的提升機行業,影響著中國提升機的發展方向;已獲中國專利的純低溫余熱發電技術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成為發展循環經濟的推廣技術之一;為神舟系列飛船提供逃逸火箭發動機殼體專用鍛件,成為中國唯一能夠生產航天鍛件的企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中信重機去年又新添14個戰略合作伙伴,其中不乏德國西門子、韓國浦項制鐵這樣的國際知名大公司。
??2005年上半年,中信重機為江蘇誠德鋼管股份有限公司高質量制造出國內首臺720穿孔機。出于對這家洛陽老國企的敬意,近日,誠德公司又把價值1000萬元的備件制造合同交給了中信重機。今年,中信重機的訂單已經累計達8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