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剛剛看了央視《喬家大院》最后一集,其中一個情節歷歷在目:當喬致庸聽侄子說外國人要搶走山西礦產時,毫不猶豫地從
靴子里拿出銀票,叮囑侄子快去聯合其他山西商人一同護礦,“銀子不夠再回來拿。”
近期,外資大舉收購我國公司的股權,據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介紹,目前,國際啤酒巨頭已把中國啤酒企業和市場瓜分得差不多了;可口可樂通過品牌戰略,已使其飲料、濃縮液在我國市場占有很大份額;跨國公司還大舉進軍我國大型制造業,并購重點直奔我國工程機械業、電器業等領域的骨干企業、龍頭企業。從合資、合作到獨資建廠,再到大舉并購我國發展潛力較大的優秀企業。這是跨國公司一項戰略性的重大舉措,而且來勢很猛。
由于眼光的差異,導致了一個比較奇特的局面:深滬兩市有一批股價在凈資產值附近甚至以下的股票,內地投資者拋之還唯恐不及;外資卻高溢價在購買我國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股權。3月6日,華新水泥(資訊 行情 論壇)與第二大股東HolchinB.V.簽署了《外國投資者戰略投資框架協議》,公司向HolchinB.V.定向增發行16000萬股A股,發行價格不低于公告前20個交易日內公司A股股票均價的120%。華新水泥每股凈資產3.7元,公告前收盤價為5.52元,前20個交易日均價約為5.17元,向HolchinB.V.定向增發價則在6.2元以上,相對于華新水泥凈資產,溢價約68%。與華新水泥相比,今年1月份非上市公司福建雪津啤酒的國有股轉讓更是賣出了“天價”,凈資產5億多的雪津啤酒轉讓價高達58.86億元,溢價10倍以上,而且雪津啤酒還不是上市公司,其產品主要在福建和江西銷售,知名度也遠低于青島啤酒(資訊 行情 論壇)、燕京啤酒(資訊 行情 論壇)等。
同樣的股權,國人棄之如敝屣,外資卻視之如珠寶,究竟是我們在幾年熊市后跌傻了、跌懵了,還是外國人做了“冤大頭”?去年筆者親耳聽到一位老板說過,他們生產的水龍頭供給外商,100元人民幣的水龍頭貼上洋商標后在歐倍德要賣800元。同樣的東西,在國人眼中只值100元人民幣,但洋人給它貼上一個小標簽立馬升值至100美元,這也許就是國內企業賣股權覺得賺了,外資高溢價買股權也“偷著樂”的原因。
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跨國公司大舉并購的惡果:最賺錢的技術和商標都是跨國公司的,最沒有附加利潤的部分,比如組裝環節,最耗費能源和原材料、最易造成污染環境的環節放在中國。也許不遠的將來,我們都要以美元的價格才能買到我們現在用人民幣就能買到的“水龍頭”。
上市公司一般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我國1300多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只有3.3萬億元人民幣,大約是4000億美元;換言之,2000億美元就能買中國內地所有上市公司一半股權,某種程度上就能影響中國經濟的走向。晚清的山西商人喬致庸尚且知道愛國護礦,難道中國現代企業家面對外資的大舉進攻能無動于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