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濟南日報以《濟南重工:詮釋創新》為題,在頭版頭條對我公司近幾年的飛速發展及自主創新在公司發展歷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進行了全面報道,并給予了高度評價。現將全文摘錄如下:
濟南重工:詮釋創新
記者 王爽
2000年,濟南重工身陷虧損境地,幾近破產邊緣;6年后,摘得山東重型機械行業惟一一個中國名牌,成為山東通用機械設備制造業“龍頭”。究竟是什么神奇的“養料”讓企業迸發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濟南重工用兩個字作答:創新。
以前,濟南重工經歷了沒有技術做支撐的多元產品階段,損失數千萬元,如今再打“多元牌”已是收放自如。同樣的多元產品結構,卻有不一樣的收獲。
2000年,濟南重工董事長、總經理王伯之接手企業時,企業產品結構可謂“多元”,先后涉足化工、電梯、汽輪機等與原主導產品鋼球磨煤機大相徑庭的領域,幾項投資造成的直接損失高達數千萬元。王伯之上任后,迅速將重點重新放在鋼球磨煤機上,實現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如今企業產品更趨多元化——包括礦山設備、電力設備、冶金設備、鍛造設備、建筑鋼結構、電梯、立體車庫等十余大類幾十個品種。
前后不過六七年時間,同樣是多元的產品結構,卻有著質的不同。“當年企業在缺少研發平臺、存量資源沒有充分盤活的情況下,盲目上了一些離主業很遠的產品,問題很多。”濟南重工常務副總經理柳承波說。如今濟南重工則是以技術為支撐,綜合產能、資源、市場等因素來調整產品結構,確保每一種產品都是領先的,并以最快的速度占領市場。
可以這樣來看重工的技術創新。首先,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將技術領先優勢發揮到極致,保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是一流的。在做回主業鋼球磨煤機之后,濟南重工迅速恢復元氣,更是靠此產品摘得“中國名牌”,從而實現企業名牌產品“零”的突破,并一路“攻城略地”,占有75%的國內市場。
機遇從來都是青睞有準備之人。新的轉折來自濟南重工對國家產業政策的敏銳把握。國家環保產業政策要求,2008年之前所有火力發電廠都要裝脫硫設備。在國家出臺政策限制小火電項目的時候,企業立即“挺進”脫硫領域,并迅速在國內脫硫磨市場牢牢占據霸主地位,行業排名由第五位上升至第一位,市場占有率達70%。2005年全國共上了近70個脫硫項目,濟南重工承擔44個,金額超過1.3億元。正所謂“一流企業賣標準”,濟南重工現已制訂脫硫磨、鑿井絞車、天井鉆機等3項國家和行業標準,還有多項標準正在修訂中。
其次,在新產品領域,走產學研結合之路,追蹤最前沿技術,使企業在新的領域依然保持領先。由成都無縫設計院設計、濟南重工打包生產的273mm無縫鋼管軋管機項目,是國內第一條全部國產化的軋管生產線。此前我國159mm以下規格的軋管機從國外進口或與國外公司合作制造,159mm以上規格的則全部依靠進口,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特點的集成創新,使企業在高起點上迅速占領市場。此外,濟南重工還與天津水泥設計院合作開發了日產5000噸水泥生產線,與山東交通學院合作開發垂直升降式立體停車庫,與山東建筑大學合作開發升降橫移式立體停車庫……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立體車庫“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下,濟南重工毅然投入力量研發,就是看好它未來廣闊的市場空間,為企業儲備新的增長點。
目前濟南重工已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7項,擁有38項國家專利,企業組織實施了3年的“創新、挖潛、增效”活動累計申報成果102項。
于普漣是去年被引入濟南重工的鑄造專業碩士研究生。“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出現問題時,領導們總是幫助我去排除各種阻力,自己盡可以放手干工作,這正是我所看重的廣闊發展空間。”于普漣的話成為許多人才選擇濟南重工的理由。
創新需要有創新的頭腦。這幾年,濟南重工按照“選人、用人、育人、留人”的思路,以“待遇、事業、親情、感情”留人,加快引智和人才培育工作,去年和今年共引進10名碩士研究生,企業的研發機構設計院是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現已吸引技術人員326人,其中中高級職稱人員167人。
濟南重工規定,研究生到企業工作,先給付15萬元安家費,并構建起比較完善的績效考核體系,鼓勵年輕人想事、干事。新引入的高學歷人才,進廠后除參加理論知識培訓外,還要依次到各分廠參加半年的崗位實習,全面、直觀地認識企業,從而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然后把每一位人才放在最適合他(她)的崗位上,充分發揮人才的最大作用。企業每年都對中層干部進行至少兩次集中培訓,每次培訓都有不同的主題,形式也是靈活多樣,鼓勵大家在交流中相互學習,增強凝聚力。
“人們要的不是一把1/4英寸型號的電鉆,而是一個1/4英寸的孔。”哈佛商學院教授西奧多·萊維特的這句名言最為王伯之所推崇。制造型企業關心的是“電鉆”,服務型企業關注的則是“孔”是否符合客戶要求,目前濟南重工正以關注“孔”的態度,加速向服務型企業邁進。
很多致力于創新理論研究的人都說過:自主創新,觀念創新要先行。濟南重工以自己的實踐很好地印證了專家的話。
從做外貿項目開始,濟南重工不斷受到外來先進理念的沖擊,并不斷進行自我修正,縮小與國際一流企業的差距。“電鉆”指企業產品,“孔”則是強調服務。王伯之在企業論壇的BBS上語重心長地向全體職工推薦這句話,其深刻的用意在于讓每一位濟重人明白:客戶想要購買某種產品時,所關心的并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幫助他們實現目標的最終效果如何;在關注產品的同時,應該時刻樹立為客戶服務的理念,根據客戶的需求隨時調整產品和服務。
目前,濟南重工正以創新的理念,加快推進企業由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的轉變,過去熟視無睹的許多細節問題都成了觀念創新的重點。比如,過去加工好的產品都是隨意放置在地面上,沒有人想過接觸面是否磨損,現在工人們會自覺在地上加墊木板。雖然客戶看不到企業類似的細微“動作”,但企業領導卻認為,這些細節問題體現了企業的文化,可以影響到企業進入服務型企業梯隊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