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爽
最近,濟南重工在項目投標中順利得讓身為董事長兼總經理的王伯之有些不太適應。
過去他當銷售處長時,企業中標是件稀罕事,投十個能丟九個,有人“總結”說:“我們是屢戰屢敗,更是屢敗屢戰。”最近濟南重工一連投了17個標,只有兩個未中。德州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后來說,最后在3家投標企業中選擇了濟南重工,主要是看重濟重牌磨煤機去年捧回的“中國名牌產品”獎牌,而這也是許多企業選擇濟南重工為合作伙伴的原因。
濟南重工申報“中國名牌產品”頗費了一番周折,幾次“起死回生”。其實,對于濟南重工來說,鋼球磨煤機市場占有率已達70%以上,脫硫磨也占到國內市場的60%,不費這番工夫、不拿這塊獎牌日子照樣可以過得不錯。
說實話,去重工采訪之前,記者一直想聽聽他們獲“中國名牌產品”的故事,甚至猜想,在沒拿到這個牌子之前,重工是否在這方面“碰過壁”而做出“下死命令拿下‘中國名牌’”的決定。
面對這樣的問題,王伯之淡然一笑,而后他的回答看似簡單,回過頭來想想,卻值得很多企業思考和借鑒。
“坦白說,申請這個獎牌是件很偶然的事。最初我們也沒有主動申請,2003年,我們知道有中國名牌評選這件事,但當時磨煤機不在目錄內。去年4月,國家把這個產品列入目錄,這才想到要把它‘拿下’。”
“其實產品結構調整也好,做市場也好,都得走‘正道’,要高起點,不能被邊緣化。要把產品做好,就一定要站得高,在更高的檔次、起點上發展。”王伯之撇開技術創新、產品生產、市場開拓等諸多環節不談,就談“走正道”。
王伯之1994年離開生產設計一線,開始做銷售。許多企業的產品銷售多靠拉關系獲取定單,而王伯之強調的是高品質服務和產品質量的提升,“在銷售中引發采購商高尚的一面,誠心引導他們在提高采購質量上多做文章”,憑借這一點取得不俗的業績;當時,國家電力部認定和推薦的鋼球磨煤機生產制造廠只有6家,濟南重工不在推薦之列,身為銷售人員的王伯之自告奮勇跑北京,為企業爭取推薦名額,成為全國僅有的7家“正規軍”之一;步入決策層之后,企業越做越大,接觸的都是德國FAM、蒂森克虜伯、美國福斯特惠勒、日本三菱重工、法國法利等世界一流企業,王伯之更強調“走正道”,因此與他們有了更深入的技術合作。
交談之后細細想來,王伯之說的“正道”,含義其實是最廣的,是誠實守信經營,是不斷地技術革新,是正確的企業戰略戰術,是艱苦的市場開拓,更是他所說的高起點發展、拒絕“邊緣化”。現在,在越來越殘酷的市場競爭面前,敢拿自己聲譽“賭博”的不誠信企業越來越少了,創新已成為所有企業的主題,戰略戰術的不成熟也尚可通過學習來彌補。而得過且過、小成即滿的惰性最可怕,換作他人,在70%的市場占有率面前,對于申報“中國名牌”的問題,還會不會明知困難重重仍舊義無返顧?濟南重工做到了,而且他們在堪稱磨煤機市場“老大”的頂峰時期,毅然新上立體車庫、無縫鋼管生產線等新產業,成為全國最大的無縫鋼管生產線從制作、安裝到調試的“交鑰匙工程”企業。
事實證明,“中國名牌”為濟南重工帶來了很多很多。進一步開拓了國內市場,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聲望大大提高,而比推動市場更重要的,是收獲了信心,收獲了人氣。王伯之說,濟南重工1985年開始做磨煤機,從不能做到能做,從不完善到完善,一步步走來實屬不易,現在市場占有率遠遠超過了那些更大規模的企業,與他們一起站到“中國名牌”的領獎臺上為他增添了力量。而全廠職工心氣更高了,對這塊獎牌的珍視使他們更加認真努力。
今年,王伯之又下“死命令”了,一定要拿下“中國馳名商標”和“國家級技術中心”,使企業在“正道”上越走越遠。